湘江新闻网11月13日讯(湘江融媒记者 周秋燕 通讯员 刘览宇)在湖南湘江新区白箬中心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里,一群孩子弯腰俯身,小心翼翼地拔起一株株花生,挖出一个个红薯。这不仅是收获,更是一堂融合劳动、语文、音乐与思政的“自然教育+”跨学科实践课。孩子们在泥土中学习知识,在丰收中感悟成长。

近日,白箬中心小学“自然教育+N”融合课程的第九期活动如期开展。通讯员 供图
“先松动土壤,再轻轻拔起……”近日,在劳动教师陈春梅的指导下,六年级学生分组协作,挥动小铲,采收作物。沾满泥土的双手、专注的眼神、收获时的欢呼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“秋收图”。从春种到秋收,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读懂了“春华秋实”的深刻含义。

开挖!通讯员 供图

猜猜这是在干嘛?通讯员 供图
而这份来自土地的馈赠,也悄然“长”进了他们的语文课堂。“它虽然不好看,可是很有用。”语文老师王辉引导学生从花生的品质联想到身边的劳动者,在讨论中深化对“朴实无华、默默奉献”的理解。
音乐教室内,《打麦号子》的旋律铿锵有力。徐蒙老师带领学生以“一领众和”的演唱方式,配合挥镰、捶打等动作,将丰收的喜悦化作跃动的音符。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集体劳作的力量,体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结。
在思政课堂上,彭文雅老师引导孩子们从“落花生”想到“劳动人”。观看完劳动者纪实短片后,同学们热烈讨论“如何成为有用的人”,并在心愿卡上郑重写下自己的成长目标。

洗花生。通讯员 供图

晾晒花生。通讯员 供图
“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壁垒,走出教室围墙。”白箬中心小学校长曾雪芬表示,“在泥土里学知识,在收获中悟道理,这就是‘自然教育+’的魅力所在。我们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像落花生一样,扎根现实,默默积蓄力量,最终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

语文、思政、音乐等课堂,自然融入、有效贯通,形成育人合力。通讯员 供图
这场以“秋收”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,是白箬中心小学“自然教育+N”融合课程的第九期活动。这场融合劳动、语文、音乐、思政的实践课,让素质教育在田野间绽放出绚丽花朵。孩子们收获的,不仅是饱满的果实,更是成长的养分。
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教育正以最自然的方式,悄然发生。
来源:湘江新闻网
作者:周秋燕 刘览宇
编辑:吴戍疆
本文为湖南湘江新区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hnxjnews.cn/content/646955/57/15429100.html
